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
300萬平方公里,是我國主張管轄海域的面積。海面之上,矗立著近7000個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海面之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礦產和生物資源,這些都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基礎。而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運行在遙遠天際之外的海洋衛星,則是這些寶貴資源和財富的忠誠守護者和監測者。
如果說2002年5月15日發射的海洋一號A衛星結束了我國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其近兩年的在軌運行開創了中國海洋衛星遙感的新紀元;那么,2007年4月11日升空的海洋一號B衛星則創造了海洋水色衛星長壽命、高質量的新紀錄,實現了數據應用廣度、深度的新突破。
記者從海洋系列衛星研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截至目前,已經超期服役3年之久的海洋一號B衛星仍在繼續譜寫著激昂奮進的“海天”協奏曲。
創新突破無止境
海洋一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水色系列小衛星,實現了對海洋水色的觀測應用,一步跨越了國外近30年探索海洋水色觀測的艱辛歷程,利用兩顆小衛星實現了國內小衛星業務的試運行。
在海洋一號之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發射過和即將發射帶有海洋水色遙感任務的衛星,但以海洋水色作為單一任務的衛星并不多。而像海洋一號這樣以小衛星為平臺且裝有多種載荷的衛星更是國際首例,這不僅是與應用需求相適應也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重大創舉。
海洋水色監測在需求上不同于氣象和陸地監測,其特殊性決定了海洋水色衛星遙感器的配置既要考慮到高頻度覆蓋的海洋的需求(采用寬視場的十波段海洋水色掃描儀),又要考慮到海岸帶較高地面分辨率的需求(采用中分辨率的四波段海岸帶成像儀)。無論是信噪比、動態范圍、傳感器通道的設置,還是覆蓋周期和掃描幅寬、光譜分辨率、輻射分辨率的選取,都是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無法替代的。所以,海洋一號衛星的載荷配置海陸兼顧、指標先進,在觀測周期、紅外譜段的選用與實現等方面的創新之處凸顯。
此外,海洋一號衛星還實現了多個“第一”:國內第一顆具有軌道控制能力的小衛星;第一次使用了國產化小型測控應答機;第一次使用GPS輔助定軌,并利用GPS數據直接進行姿態控制;第一顆推行分散供電體制的衛星……
衛星應用顯神通
作為我國首顆海洋業務觀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不僅填補了我國衛星海洋遙感領域的空白,還使得我國在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災害監測與預報、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海洋科學研究及國際與地區合作水平等方面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以海洋一號B衛星為例,自衛星發射至2012年4月10日,5年來對中國近海區域與陸地探測3759次,境外探測4499次,覆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向海洋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業務部門等國內31家單位分發了大量產品數據。
對于人類而言,海洋一號衛星就像是一個浩瀚海洋的“看護者”,它可以隨時觀測海洋環境,感知海表溫度,精確預測赤潮、海冰、綠潮等各種海洋災害;它還可以提供海洋漁場信息,指導遠洋海上生產;它甚至可以輔助極地科考業務化監測與科學研究工作。
同時,基于海洋一號衛星及相關資料,我國與美法日韓等國和香港等地區的海洋研究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培訓,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展示了海洋一號衛星的應用成果,提高了中國海洋衛星在海洋遙感領域的國際地位。中國海洋衛星的名號越來越響亮。
按照規劃,2020年前我國將發射8顆海洋系列衛星,包括4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系列衛星)、2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和2顆海陸雷達衛星(海洋三號系列衛星)。它們將共同形成海洋強國建設的防護盾,更好地為海洋監測、保護、開發和管理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航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