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滬深交易所開張以來,我們就連篇累牘宣傳價值投資,可價值投資還是旁門左道。相反,盡管我們一直對投機行為圍追堵截,可垃圾股的炒作卻蔚為大觀。這樣的折騰不知輪回了多少次,但涇渭分明的景觀并沒有改變它們的反差度。眼下我們又在大規模宣講價值投資,勸導的場景又一次降臨。
與其他市場一樣,股票市場也是利益之所在。利益之所以能維系并促進市場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各方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市場之所以能夠保障交易者的利益,關鍵在于其具有相互制衡的機制以保障市場運行的秩序及效率。如果一個市場假冒偽劣猖獗,違法亂紀盛行,這個市場就會遠離秩序而墮入“叢林時代”。中國股市正氣不彰、投機炒風凌厲,正是這樣一個縮影。
我們知道,公司上市是為了借助外部力量將企業做大做強。因此,借助IPO,企業能夠獲得所需要的資金。但是,這是以股權讓渡以及爾后的回報為前提的。就是說,若用收益與支出來衡量IPO是否合理,市場各方經過算計之后會達成一個均衡的結果:公司讓渡股權,收獲資金;投行付出辛勞,獲得承銷費;投資者付出資金,獲得股權。就單個公司而言,這樣的算計比較簡單。而現實的市場是許多這樣的行為反復疊加的結果。因此,即使從單一公司角度來考察,我們也會明白,在這些短暫的均衡關系中至關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利益關系的維護。如果多家公司競爭IPO,那么,公司之間的競爭會在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建立起自動協調的保護機制以保障市場效率。一旦公司經營出現問題,原來的計劃落空,預期不能實現,那么,自然會有辦法來處理這棘手的事。表現在股市上,就是股價下跌,公司破產關門。這樣,從IPO開始的游戲就此終結。
然而,原本完整自然的循環在A股市場被中斷,打亂。針對經營不善、搖搖欲墜的公司,我們設計了一個寬宏大量的制度安排——ST機制,以期挽狂瀾于既倒,讓垂死企業起死回生。這種設計似乎出于以下幾點考慮:1、上市公司退市涉及到職工與債權人的利益,必須小心處理;2、要顧及地方政府與部門的利益;3、還要照顧二級市場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利益。因此,設置一個免死的緩沖區似乎合情合理。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機制設計很少能如愿達到預期的結果——能起死回生的企業少之又少。倒是產生一個意外收獲——ST股票炒作從此登堂入室,蔚然成風。
ST股成為市場炒作熱點,也不是空穴來風,大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諸如資產重組,主業轉型;資產注入,實力增強;股東調整,思路翻新等等。然而,市場憧憬能變為現實的并不多。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烏雞變鳳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其根源在于:1、隨著市場發展,上市公司覆蓋面不斷擴大,地方政府、行業部門能動用的資源越來越少;2、隨著中小板、創業板的建立和發展,殼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小;3、上市公司經營不善,往往不是資源問題,也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機制問題,而重組企業在機制上的創新嘗試往往用力不多。由此,ST股的重組絕大多數不能善終就不足為奇。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暫緩退市會給一些人帶來利益:一方面,上市公司不會清盤關門,原有的利益框架可以維持茍且;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動作,保留了企業再生的希望。這些與注重短期效果的企業考核機制以及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在謀求安穩的現狀上的訴求是一致的。與此同時,另一個利益圈由此形成,即圍繞ST公司重組聚集了一個新的利益團體。他們充分利用企業重組過程中的一切機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通過二級市場賺取豐厚利潤。這大抵就是ST股炒作長盛不衰的內在原因。很明顯,ST機制拖延了事態,掩蓋了矛盾,以短暫的安逸掩蓋市場矛盾,最終犧牲了更多人的更長遠利益。
如果有一個簡單明晰的退市機制并被嚴格執行,那么至少會產生三個積極的結果: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垃圾股會變成燙手山芋,沒有人敢接手,更沒有人抱著垃圾四處炫耀,大肆炒作。其次,二級市場的理性自然會反饋到一級市場。其結果就是一級市場的IPO會趨向理性,發行估值趨向合理;最后,上市公司會更加用心盡力地經營自己的事業,股東會自覺通過經營來優化自己與市場的關系,鞏固自己的地位與聲譽,以贏取更大利益。
眾所周知,現代城市如果沒有排污系統,那一定會垃圾遍地,瘟疫流行。可是,我們將證券市場的排污閥關上了,卻渾然不覺其害。因此,看似簡單輕巧的退市機制,實際上相當于城市的排污系統,一旦排污閥關上,污穢之物不能正常排泄,證券市場就會受到污染。因此,退市機制不僅能及時清理經營不善的公司,警醒現有公司,而且會指引欲上市公司理性地行使自己的職責,發揮自己的潛能,兢兢業業地搞好企業經營。退市,一舉多得,善莫大焉。
(證券時報)